地理学科优秀教师解题宝典
Jan 4, 2019地理综合题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上有自己的方式,一般依托地理图像图表,通过创设问题情境,命制综合问题,以考查地图探究能力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平时训练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知能考查非常到位的题目,这些题目虽然不难,但能够很好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。复习时要抓住“定时训练、对正答案、练后反思”的环节,不断积累答题经验,形成规范思路。
下面以一道地理综合题为例,浅谈题目解答的一般思路。
阅读材料及“东北亚地区图(图甲)”和“某地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(乙图)”,回答下列问题。
材料:举世瞩目的朝核第五轮六方会谈于2006年12月18日在北京开幕。此前六方会谈已在北京举行了四轮。中国政府多方进行斡旋,对实现六方会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此次会谈将对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。
⑴图甲中A、B、C三地与图乙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 地。简述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并分析成因。(6分)
⑵对比图甲中C地与同纬度大陆西岸某地气候特征的差异。(4分)
⑶A地所属岛屿具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,根据气候特征的相似性,同样具有此类农业域类型的国家还有北美洲的 ,南美洲的 。(6分)
⑷若图示季节为冬季,P1、P2、P3数值不相同的等压线,其数值由大到小排列为 。(2分)
⑸请简要说明A、C两处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。(4分)
⑹根据沼泽地的分布特点,说明C地区沼泽地广布的原因。(4分)
⑺D地区有我国著名盐场,简述其开发的有利条件。(6分)
一、解读题图材料,洞悉考查方向
题目提供了东北亚区域微观图和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,联系热点信息“六方会谈”,形成区域命题背景。命题涉及气候(成因分析)、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、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、海陆性质对气压分布的影响、工业区位分析、沼泽地成因分析、盐场开发条件分析、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,问题类型主要体现在成因分析、区位分析、区域对比上,更强调气候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。考查的问题不仅是地理学科的主干,而且是地理命题的关注点即地理学科特色部分。高考文综地理36题是地理学科内综合题,其命题的特点就是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,强化联系,突出典型性,谋求人地协调,以促区域发展。
试题拓展信息(社会热点问题):
1.东北亚(地区)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,包括中国、朝鲜、蒙古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;
2.六方会谈是指中国、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、朝鲜和韩国六个国家。
二、易错题思路点拨
1.对气候统计资料进行分析:第⑴小题
失分表现:不能很好地利用图像信息进行正确表述;没有注意A、B位置的差异性,字母对应不准确;对于气候类型特点的描述,没有形成正确的思路方法;对气候成因的分析不能与气候特点保持一致性。
解析:根据题目提供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,由最低气温在0—15℃可推知该气候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气候,由于A、B、C位于亚欧大陆东岸,故排除后者。受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影响,该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;由降水逐月分配知,该气候又具有海洋性相对均匀;由图知降水冬季比夏季略多一些,是由于B位于冬季风(西北风)的山地迎风坡,多地形雨。
答案: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,终年温和多雨,冬季降水比夏季稍多。成因: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;海陆位置;冬季盛行西北风,B地处于山地迎风坡,降水多。
经验:气候特征的描述要从三个进行描述,即气候类型、气温和降水。
2.搭建区域联系,实现区域对比:第⑵小题
失分表现:本题属于比较类问题,一些同学不能掌握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方法,只答出了C地的气候特征,对同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特征只字未提,造成失去一半分数。
解析:首先判知本题属于比较类问题,是气候区域特征的对比,强调差异性。要进行气候特征的比较,必须明确 两区域的气候类型,温带范围大陆东西两岸,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,西岸为温带海洋气候,然后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作答。
答案:C地:温带季风气候,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高温多雨;同纬度大陆西岸:温带海洋气候,终年温和多雨。
经验:比较类问题一定要分着答,如“A比B气温高”答成“A:气温高;B:气温低”。而且要采用“A:”的形成,以形成思维的条理性,绝不能东一句西一句,“说说A,再说说B,再说说A”。
3.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及空间分布:第⑶小题
失分表现:对日本农业地域类型的识别不存在问题,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表达出来;后面的同类地域类型分布,部分同学表述为具体的地形区了(如密西比河下游地区),是有认真审题造成的。该问题指向是“同样具有此类农业域类型的国家还有”,是让回答国家名称。
解析:A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,水稻生长对水热要求较高,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水稻生长的有利条件,雨热同期。除亚洲外,非洲的埃及、尼日利亚,欧洲的西班牙、意大利,拉丁美洲的古巴、委内瑞拉、巴西和北美的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。根据气候特征的相似性,北美洲的美国、南美洲的巴西和委内瑞拉与日本水稻生长条件具有相似性。
答案:水稻种植业 美国 巴西、委内瑞拉
经验:动笔解题前一定要审清题目,切记不可没看完题目要求就“想当然”答题,要一审再审题目,估测命题者意图,要对题目文字信息进行逐字逐句分析,对图像要素逐一排查,抽取有效信息并利用其解题。
4.对题目进行整体分析:第⑷小题
失分表现:对题目考查没有进行整体把握,只注重局域的差异性,忽视了整体性。不能构建知识间的联系,不能从题目问题出发寻找解题的切入点。
解析:抓住时间信息“冬季”,受亚洲高压的影响,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,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,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。
答案:P1>P2>P3
经验:气温与气压具有相关性,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热低压、冷高压;由于动力原因而形成热高压、冷低压;地势对气温和气压都有一定影响。理解气温与气压的关系,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大气环境中遇到的有关问题。
5.工业区位因素分析:第⑸小题
失分表现:出现区位条件混答的现象,不能突出优势区位因素;由于对A、C两工业基地类型把握不准而造成要点不全。个别同学将优势区位分析答成区位因素分析,浪费了笔墨和时间。
解析:由于A、C属于两著名工业基地,优势区位因素分析要分别加以说明。解题如能明确两基地的工业布局类型,则很容易得出答案:A工业基地属于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布局,有利条件是接近接近原料产地(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);C工业基地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,有利条件是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。
答案:A: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 B:丰富的煤铁资源
经验:区位因素分析与优势区位分析不同。区位因素分析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,而且每方面都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加以考虑;优势区位分析更突出区域的显著特征,要回归题目落实地图搜寻区位信息。
6.湿地成因分析:第⑹小题
失分表现:要点不全,答题片面,表述不准确。
解析:东北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。沼泽地属于湿地的范畴,要从沼泽地多水的特点入手,其成因侧重考虑气温(影响蒸发量)、降水(物质基础)、地质(影响下渗)、地形(影响外排)、植被(突出涵养水源能力)、水文(河水外溢)六个因素。具体表述要落在“形成沼泽的有利条件”上。
答案:纬度高,气温低,蒸发弱;冻土广布,透水性能差;地势低洼,排水不畅;雨水较多,集中在夏季;植被覆盖良好,涵养水源能力强;河流凌汛,河水外溢。
经验:要构建沼泽地成因分析模式,弄清世界典型沼泽分布区,突出自然地理要素对地表水的影响。沼泽地成因分析主要从气候(气温和降水)、水文、植被、地质地貌等方面考虑。
7.区域资源开发条件分析:第⑺小题
失分表现:要点不全
解析:本题命题意图非常鲜明,主要考查天津的长芦盐场,海盐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地形、天气和气候方面考虑。回答本题要结合区域特点,要抓住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因素。
答案:沿岸地形平坦开阔;春季多大风,晴天多,日照强;夏季温度高,蒸发旺盛。
经验:区域资源开发条件分析要结合区域和资源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,联系教材调运所学,形成基本分析思路。
三、地理综合题解答的一般思路
1.充分解读题图信息,利用有效信息寻找解题切入点;
2.研究试题图像图表,结合所提问题理解命题意图;
3.搭建试题与教材联系,强调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;
4.研究问题设置,通过抓取关键词进一步审清题目要求;
5.调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,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;
6.答案表述要先打腹稿或草稿,言简意赅,并注意术语的科学规范;
7.合理安排答题空间,答案誊写要注意主次性、层次性、逻辑性。
(文综组 李春艳 供稿)